第54章 书房线索探寻

  老仆的布鞋在廊檐下停住,布满老茧的手掌按在雕花木门上,指腹沿着 "松雪斋" 匾额的落款慢慢摩挲,那是钟鹤年亲自题写的斋名,笔锋里藏着几分松竹的清冽。江浅嗅到木门缝隙里渗出的陈腐气息,混着若有若无的墨香,像是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结,把二十年的光阴都酿成了固态的灰。

  "先生不让旁人轻易进书房。" 老仆忽然开口,声音轻得像怕惊醒了门后的旧梦,"就连大小姐想找故事书,都得在门口等着。" 他转动铜制门环,门轴发出漫长的呻吟,仿佛在抗议被打扰的寂静。扑面而来的灰尘里,阳光从雕花窗棂的破洞里漏进来,在满地狼藉的纸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。

  书房比想象中更小,六扇嵌着冰裂纹玻璃的屏风隔出半间书斋,紫檀木书架歪歪斜斜立在墙角,最下层的《实业救国论》被水浸过,书脊上爬满褐色的霉斑。江浅踩着吱呀作响的地板跟进,鞋跟碾过一张泛黄的信纸,纸上是钟鹤年的蝇头小楷:"沪上纱厂复工需向工部局缴纳特别税,此例一开,恐成沦陷区华商之厄。"

  "老伯,钟先生平时最爱看哪类书?" 她弯腰拾起信纸,指尖掠过 "沦陷区" 三个字,佯装随意地问。老仆的目光落在窗边的楠木书桌上,那里摆着个缺了盖的青瓷笔洗,里面还泡着几支狼毫,笔杆上的包浆被磨得发亮:"先生每晚都要在这里待到子时,看的多是《申报》合订本,还有... 还有些洋文的账本。" 他忽然咳嗽起来,枯瘦的肩膀在补丁摞补丁的衫子里起伏,"后来日本人来了,那些洋文账本就不见了。"

  江浅缓步走向书桌,桌面中央有块明显的长方形痕迹,像是长期摆放相框留下的。镇纸是块未经雕琢的青田石,压着半张草图,线条勾勒出码头的轮廓,仓库位置用红笔圈了又圈 —— 和铁盒里信件提到的 "十六铺中转站" 极为相似。她的心跳漏了半拍,指尖划过镇纸边缘,忽然触到凹凸不平的刻痕,翻过来细看,背面竟用蝇头小楷刻着 "戊寅年冬,归荑亲选",日期正是南京沦陷前三个月。

  "这镇纸... 虞太太送的?" 她举起镇纸,借窗口的光观察老仆的反应。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泛起涟漪,喉结滚动着:"那年先生去苏州收丝绸,虞太太怕他路上寂寞,特意请匠人刻了这镇纸。"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补丁,"后来先生总说,镇纸压着的不仅是宣纸,还有太太的惦念。"

  书桌抽屉拉到第三格时,江浅听见轻微的卡顿。借着弯腰捡笔的机会,她摸到抽屉底部的木板有松动,指甲抠住边缘轻轻一撬,暗格应声而开。里面躺着半张火车票,发车时间是 1941 年 4 月 5 日,目的地写着 "徐州",乘客姓名栏被墨水沾染,只剩下模糊的 "钟" 字边旁。更下面是张泛黄的名单,二十七个名字用红笔圈着,每个名字旁边都标着不同的数字 ——"李阿毛,3000 码纱布;王得胜,50 箱盘尼西林"。

  老仆的脚步声突然逼近,江浅迅速合上暗格,指尖在抽屉里摸到个冰凉的物件。抽出手时,掌心里躺着枚银质徽章,麦穗环绕的齿轮图案间,"华中物资调节委员会" 的字样已有些模糊,正是抗战时期伪政权的机构标志。她的后背沁出冷汗,想起档案里 "私通敌伪" 的罪名,这枚徽章此刻躺在掌心,像块烧红的炭。

  "姑娘当心,那抽屉年久失修。" 老仆递来块蓝布,上面绣着褪色的竹叶,正是虞归荑的针线。江浅借机将徽章塞进袖口,指尖触到布料下的疤痕 —— 那是方才撬暗格时被木刺划伤的,血珠正慢慢渗出来,倒像是某种隐秘的印记。

  书架第三层的《资治通鉴》引起了她的注意。这套线装书明显被重新装订过,书脊的糨糊痕迹还带着新鲜的潮气。抽出中间那本,书页间夹着张卷烟纸,上面用密语写成的算式:"申城到金陵,货三车,水路由仪征过,每车压舱石换作医用酒精。" 她认出这是钟鹤年惯用的密码,用古籍页码对应摩尔斯电码,铁盒里的信件也用过类似的加密方式。

  当指尖划过《通鉴》第 215 顿时,书页突然发出 "咔嗒" 轻响。江浅顺着声音摸索,发现书脊与书架连接处有个极小的铜制机关,轻轻一按,整排书架竟缓缓旋转,露出后面半人高的暗室。老仆的惊呼声在身后响起,她却顾不上回头,借着火柴的光,看见暗室墙上钉着张泛黄的地图,上海到武汉的路线上,用红笔标满了五角星 —— 正是八路军敌后根据地的位置。

  地图下方的木架上,整齐码着十几个铁皮盒,每个盒子都贴着标签:"1940 年夏,苏南游击队药品1941 年春,皖东新四军医疗器械 "。江浅颤抖着打开最近的盒子,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收据,落款处盖着"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"的红色印章,经手人签名栏里," 陈赓 粟裕" 的名字赫然在列。

  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  "原来他真的... 一直在给八路军运物资。" 她喃喃自语,忽然听见身后老仆扑通跪下的声音。老人浑浊的泪水滴在地板上,膝头蹭到散落的信纸:"姑娘,这些东西... 先生不让任何人知道。那年日本人查得紧,他说要是被发现,连太太小姐都要跟着遭殃..."

  江浅转身扶起老仆,发现他盯着暗室角落的樟木箱,箱盖上用指甲刻着歪扭的 "囡" 字 —— 是钟家小女儿的乳名。打开箱盖,里面除了几件儿童毛衣,还有本贴满剪报的本子,最新的一篇是 1941 年 3 月 20 日的《申报》,头版新闻《实业家钟鹤年与日商签订棉纺合约》旁,用红笔写着:"此合约可换三卡车盘尼西林,经芜湖转运皖南。"

  书桌右上角的台灯座引起了她的注意。铜制灯座上刻着缠枝莲纹,拧动莲花花心时,灯座突然弹开,露出里面卷成细条的信纸。展开来看,是钟鹤年的绝笔:"归荑,当你看到这封信时,我已不在人世。别怪我隐瞒,那些运往日本的货箱底层,藏着给游击队的药品。若有来生,愿与你在未名湖畔再种玉兰..." 墨迹在 "

上一页下一页